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本网原创
投稿

别让扶贫资金沦为干部口中的“唐僧肉”

2017-04-08 16:43:53 来源:前沿时报网河北在线 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图片浏览下一页

    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因虚报套取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被撤职,广东省紫金县扶贫办挪用扶贫工作经费,给干部职工发放手机补助和用于公务接待被严肃处理……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曝光了八起扶贫领域的典型案例,对那些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表明了坚决查处的决心。(新华社)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为确保2020年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号角已全面吹响。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也不断往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注入,成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摆脱贫困泥沼,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救命钱。全党全国一心一意,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却有个别官员盯上了扶贫资金这块“唐僧肉”。例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财政局、赣榆农商银行在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工作中,通过编造虚假贷款资料等方式,套取财政奖励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2073.04万元,赣榆农商银行获取1626.22万元,扶贫办获取312.77万元,财政局获取134.05万元。其中,扶贫办、赣榆农商银行分别使用11.1万元、71.3万元给职工发放奖金。湖南省城步县丹口镇白水洞村党支部原书记李德平等人违规获取扶贫工程项目,并通过偷工减料、虚报工程量,骗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08.88万元。一些基层干部将手中的权力发挥到“极致”,暴露出的贪污数额之巨,造成的影响之恶劣,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至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已然呈现压倒态势,反腐斗争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侵吞扶贫资金这类贪腐案件却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蝇贪之害”让人深恶痛绝的同时也不经让人陷入了沉思。仔细梳理这些微腐败典型案例,不难看出大部分案件有其共同之处,如: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公款私用,吃拿卡要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运用“微权力”进行“微腐败”牟取私利的行为。

    “微权力”往往孕育“微腐败”。由于“微权力”具有权力小、影响小的特点。群众不易察觉,态度暧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了,这种模糊的态度更是为一些基层微权力分子壮胆,为其贪腐提供了“舞台”。殊不知“蝇贪泛滥,其害如虎”,猛虎危害之甚人人唾弃,但苍蝇成群亦如洪水猛兽,只有保持“拍蝇”零容忍的高压态势,管好干部的手,才能真正确保脱贫攻坚这块“唐僧肉”为困难群众说得。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与群众交往最多,其所作所为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党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根基。而微腐败分子以权谋私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着党群血肉联系,动摇着党的执政基础,必须继续坚持“零容忍”的反腐决心,从源头着手,主动出击,将反腐斗争进行到底,让干部树立“别伸手,伸手必被抓”的观念。从严从实围猎微腐败分子,让他们在党纪国法和人民的监督下无处遁形。(流沙)

文章来源:前沿时报网河北在线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文快时讯”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文快时讯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