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筷公勺、分餐等词成为市民口中的热词。7月份以来,我市各部门纷纷发出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9月份,西宁晚报社联合青海省餐饮行业协会与西宁市餐饮(食品)行业协会发起“公筷公勺见行动”活动,进一步推动此项活动落地见效。3个月快过去了,市民就餐使用公筷公勺情况如何?公筷公勺上桌存在哪些难点?市民对此有何对策和建议?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状:中小餐饮、家庭使用尚有不足
西宁市推行公筷公勺行动后,在城东区一家大型餐饮酒店,记者看到,服务员为每道菜配上了公筷或公勺。“很给力!之前都是每桌一两双公筷,现在每道菜都有公筷,大家用起来更方便。”市民赵喜良告诉记者。
记者走访我市部分大型餐饮店,发现均为餐桌配备了公筷公勺,其中很多餐饮店为每道菜配上了公筷或公勺,受到市民点赞。我市一家餐饮店的负责人表示,这样有利于形成安全用餐、健康用餐、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青海省餐饮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宁大型饭店80%以上都会在市民用餐时主动提供公筷、公勺,方便市民文明就餐。
相较于大型高档酒店主动提供公筷、公勺,西宁中小餐饮店和家庭中,公筷公勺推广较难。记者走访王府井、大十字莫家街、海湖新区万达等一些餐饮店发现,大部分市民在就餐时没有使用公筷、公勺,个别市民会主动向商家要求提供公筷、公勺。
“刚开始推行时,很多餐厅会主动提供,但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中小餐厅不主动了,需要市民主动要求。”市政协委员任志英说。
市民陈女士说,家庭中除了给年幼的孩子提供分餐盘外,其他家人之间很难做到公筷公勺。“总感觉一家人,使用公筷公勺显得生分。”
难点:习惯一时难改,意识还需加强
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公筷公勺行动推行以来,确实改变了以往的用餐习惯,但就目前来看,确保每餐都能使用公筷公勺还有一段距离。那么,公筷公勺推广,到底难在哪儿?
记者走访发现,商务宴请时基本都能做到使用公筷公勺,而家庭、朋友聚会类的用餐,公筷公勺使用较少。市政协委员、西宁怡晨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文录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下设的星月食府基本以包席为主,尽管每桌都提供了公筷公勺,但使用率极低。“主要原因不重视,都是亲戚朋友来吃席,还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给邻座夹菜。即使刚开始用公筷公勺,气氛一起来,很多人就忘了。”
“公筷公勺行动任重而道远,目前的难点在于习惯一时难改,意识还需加强。”马文录说。
记者了解到,共同进餐不使用公筷公勺,会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通过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减少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疾病的传播,预防病从口入。对此,很多市民表示并不知情。
建议:出台地方标准,规范商家和市民行为
目前,随着西宁市公筷公勺行动的持续、深入推进,不少市民的就餐习惯也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外就餐时会有意识地使用公筷公勺,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部分在火锅店和麻辣烫店用餐的市民会主动要求提供公筷公勺。对此,任志英表示,这就是市民的一大进步。“推行公筷公勺需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也要避免疫情结束后不了了之。”
“希望西宁市也能像其他城市一样出台地方标准,规范商家和市民行为,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社会共识,推动西宁公筷公勺深入实施。”市民曲燕玲说。
西宁一些餐饮从业者认为,推行公筷公勺上桌,需要多部门加强合作。“改变大家的用餐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发力,持之以恒。”
采访中,很多市民认为,去年垃圾分类刚试行时大家也不习惯,但经过一年多的宣传、检查和指导,垃圾分类在西宁蔚然成风。“希望推行公筷公勺行动时,西宁各方也能拿出这种魄力,努力营造‘人人用公筷’的社会氛围。” (记者 张永黎)

一鼓作气 咬紧牙关 坚持到底
城市副中心“绿心”今秋迎客[新京报]
谷爱凌夺入籍后首个世界杯冠军[西宁晚报
防控疫情孙丽萍细心服务受称赞[燕都晨报
关键时刻见党性急难险重显担当【燕都晨
百媒看京沈高铁 全媒体体验高铁速度[朝
外籍军官走进延安等地寻找中国发展经验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外小行星“造访”
沙场点兵 空地一体
台风"纳沙"袭闽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
凤凰山上空出现“凤尾云”景观
王嘉尔 鬼马与卖萌之外,我也有认真的一
多个垃圾中转站垃圾被统一压缩
消夏避暑游玉渊潭
【记者调查】容城实验中学学生因父亲不
2017“一亩泉杯”保定市首届网球俱乐部
大小兴安岭禁伐后的“林下经济”
喀左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火热建设中
支持他们更多地参与自己的生活
官方:解决食品安全案件移送难、入罪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