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圈沟养牛的挣了!”在湟中县李家山镇马圈沟村采访时,总有村民给记者说这句话。
“起初,对‘挣了’我有点不大相信,挣了点或者是达到了脱贫条件,我想是可能的。因为大家说‘挣了’的口气时俨然是‘挣得多’或‘发了’。”马圈沟村第一书记汪虎林说。
马圈沟养牛的到底挣了多少?
跟着汪书记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机会,记者想一探究竟。
马圈沟第一个养牛的是赵启财,家贫如洗,上有年老多病的81岁奶奶、常年有病的56岁母亲,下有3个幼子。
关键是赵启财因腰椎有病不能外出务工也不能干重活,2016年家庭收入除低保金外几乎无收入。
2017年8月,他找到汪虎林并表示自己想养点牛。从信用社贷款5万元,从扶贫互助协会借了2万元后,他买了15头牦牛开始育肥。 “那一年挣了1万多元,高兴坏了。”赵启财说。
“马海祥今年的50头牛挣了12万元呢!我的44头牛正在长膘,肉价又涨了,不挣那是不可能的。”赵启财再三强调。听到赵启财这么说,我们就想去马海祥家证实一下。
去马海祥家牛场的途中看到还有4户非贫困户也在养牛。“牛生牛,钱滚钱,这两年养牛的都挣了,不挣谁养哩?”村民马海生说。“今年卖了11头牛挣了6万元,1头牛算下来挣5000多元呢!”
在马海祥牛场的帐篷里,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50头牛挣了11.7万元,每头牛政府补贴了2300元,加上没喂完的饲料,算下来就是挣了12万元。”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马海祥经常给亲朋好友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马圈沟村在李家山镇最北面的金娥山脚下,人均约2.1亩土地。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小麦、油菜、洋芋等农作物收成并不好,年人均收入多年来一直排在全镇末尾。
“要不是有党的扶贫政策,马圈沟人也不可能有今天,我会加倍珍惜今天的生活,不仅自己挣钱,现在和村里的困难户一起养牛挣钱。”
马圈沟掀起了“养牛潮”,群众先后脱贫致富。看到这些,汪虎林感慨道,脱贫致富,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产业!
汪虎林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马圈沟村的6户贫困户养着219头育肥牦牛,带动后的非贫困户有13户养634头,按每头至少挣2000元来算,这853头育肥牦牛总收入至少在170万元以上。
马圈沟养牛的实话挣了! (本报记者 张永黎

一鼓作气 咬紧牙关 坚持到底
城市副中心“绿心”今秋迎客[新京报]
谷爱凌夺入籍后首个世界杯冠军[西宁晚报
防控疫情孙丽萍细心服务受称赞[燕都晨报
关键时刻见党性急难险重显担当【燕都晨
百媒看京沈高铁 全媒体体验高铁速度[朝
外籍军官走进延安等地寻找中国发展经验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外小行星“造访”
沙场点兵 空地一体
台风"纳沙"袭闽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
凤凰山上空出现“凤尾云”景观
王嘉尔 鬼马与卖萌之外,我也有认真的一
多个垃圾中转站垃圾被统一压缩
消夏避暑游玉渊潭
【记者调查】容城实验中学学生因父亲不
2017“一亩泉杯”保定市首届网球俱乐部
大小兴安岭禁伐后的“林下经济”
喀左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火热建设中
支持他们更多地参与自己的生活
官方:解决食品安全案件移送难、入罪难
